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|亚洲欧美在线观看网站|亚洲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|迷奷系列久久精品一区

    <ul id="tfx9v"></ul>
      首頁 | 品牌聲明 | 網站建設 | 網址導航 | 加入收藏
       
      當前位置:農業(yè)網首頁 > 農業(yè)資訊 > 行業(yè)動態(tài) > 甘肅專家研究隴薯40年:“救命薯”到“致富薯”
      甘肅專家研究隴薯40年:“救命薯”到“致富薯”
      農業(yè)網   時間:2019/1/3 13:52:00  來源:中新網甘肅  閱讀數:383

        “我出生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,那時正是困難時期,馬鈴薯就是百姓的‘救命薯’。研究馬鈴薯*初的想法就是想讓農民吃飽飯。”有“隴薯傳奇”之稱的科技人物——甘肅省農業(yè)科學院馬鈴薯研究所名譽所長王一航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說。他的奇跡作為甘肅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圖片展,農業(yè)成就展的一部分展出。

        1977年恢復高考,當時29歲的王一航考入了甘肅農業(yè)大學。1982年畢業(yè)后,被分配到甘肅省農科院,前往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設在渭源縣會川鎮(zhèn)的馬鈴薯育種站工作,由此開始了他長達37年的“隴薯人生”。

        37年來,王一航先后主持完成國家、省部級馬鈴薯科技項目20余項,相繼選育出隴薯系列馬鈴薯新品種12個,在甘肅全省以及寧夏、新疆、青海、陜西、四川等周邊省區(qū)累計推廣4000余萬畝,取得巨大經濟社會效益,有力助推了甘肅省乃至全國馬鈴薯產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
        視事業(yè)為生命,王一航總說只要是為事業(yè)付出,再辛苦都值得。為了選育優(yōu)良品種,王一航常常成天泡在試驗田里,和農民一樣干農活,并不斷地觀察記錄。

        “為了保證試驗的種植質量,確保播種的行株距達到設計標準,需要親手扶犁,一整天下來累得腰都直不起來。”王一航說,“農業(yè)科技工作者既要干得了農活,又要做得了實驗,人家都說我們是‘拿工資的農民’。”

        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,王一航還將大量精力投入到馬鈴薯新品種和先進技術的推廣中。近幾年,他累計組織舉辦農民培訓班300多次,培訓農民超過3萬人次。

        王一航還有另一個身份——“推銷員”,每年經他介紹調出的馬鈴薯良種都在數百萬公斤以上,不但為種薯打開了銷路,還幫助農民增加了收入。

        從“救命薯”到“致富薯”,王一航的研究也適應著這一改變。王一航說,團隊選育的“隴薯7號”不僅味道好,還可以在中國南方冬季栽培,把甘肅培育的馬鈴薯種到了嶺南。

        2018年9月,70歲的王一航到達退休年齡,可他初心未改:“我將繼續(xù)馬鈴薯研究工作,把甘肅馬鈴薯產業(yè)推向世界。”

      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

      農業(yè)網編輯:agronetlishiyu首頁 打印 字體 [ ]

      轉發(fā)到:

      版權與免責聲明
      ①本網注明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的所有文字、數據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“ 農業(yè)網”(Agronet.com.cn)所有,任何企業(yè)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。凡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      ②本網未注明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“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。
      ③因互聯(lián)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,本網無法及時聯(lián)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,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“農業(yè)網”(Agronet.com.cn)聯(lián)系。
      本站所用的字體,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,請告知我們 service@agronet.com.cn,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