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|亚洲欧美在线观看网站|亚洲中文精品有码视频在线|迷奷系列久久精品一区

    <ul id="tfx9v"></ul>
      首頁 | 品牌聲明 | 網站建設 | 網址導航 | 加入收藏
       
      當前位置:農業(yè)網首頁 > 農業(yè)資訊 > 行業(yè)動態(tài) > 新疆阜康:一個西紅柿背后的紅色產業(yè)
      新疆阜康:一個西紅柿背后的紅色產業(yè)
      農業(yè)網   時間:2018/11/11 9:47:00  來源:中新網新疆  閱讀數:544

        近日,迎著稀里嘩啦的大雨,記者來到阜康市城關鎮(zhèn)頭工中心村,這里是新疆有名的晚熟西紅柿種植基地。煙雨迷蒙中,村落幾十棟小別墅輪廓隱現,村頭巨型西紅柿雕像被秋雨洗刷得明凈鮮艷。

        一個西紅柿的“旅行地圖”

        西紅柿雕像的策劃者是頭工中心村村委會主任田多文,他是村里*早種植晚熟西紅柿的人,也是記者采訪中村民嘴里出現頻率*的人。

        頭工中心村距阜康市區(qū)2公里,村里有251戶953人,耕地面積4500畝,人均耕地3.8畝。村里種植晚熟西紅柿有些年頭了,從1998年種植70畝地開始,到本村現有晚熟西紅柿種植基地1300畝,周邊大西渠村、西樹窩子村、麗陽村、彭家灣村、良繁村等十幾個鄉(xiāng)村種植晚熟西紅柿,形成了規(guī)模化連片種植。20年時間,這里成就了一項非凡的紅色產業(yè)。

        每年7月下旬開始,隨著頭茬晚熟西紅柿成熟,紅色覆蓋著大地,頭工中心村變得滿眼紅紅火火。20年里,田多文看著長大的西紅柿,一茬茬從銷往全疆各地到銷往山西、陜西、上海、廣州、鄭州、西安等省市,西紅柿的“旅行地圖”越來越遠,開始走出國門到俄羅斯、哈薩克斯坦等國家“打卡”旅行。

        “產業(yè)興旺是鄉(xiāng)村振興的基礎。”為了更好地推廣晚熟西紅柿的種植、科學試驗、示范信息推廣和銷售等,村里成立了多文晚熟西紅柿合作社,注冊了“頭工牌”無公害晚熟西紅柿商標。

        把晚熟西紅柿做成綠色免檢產品

        “不管是農產品生產加工還是外出打工掙錢,首先得考慮市場的前景在哪?”62歲的田多文談起村里的發(fā)展時眼神明亮、神情執(zhí)著。正是他把種養(yǎng)、打工與市場接軌的新理念,讓村里的農產品賣上好價錢,打工農民掙上了錢。村民陳光等96戶住上了170平方米的小別墅,從選址到設計,從請工程隊到通水通暖,所有的事情都是村干部和村民商量著辦的,大家伙都滿意得很。

        頭工中心村以前一直種小麥、玉米、葵花這老三樣,人均收入增長緩慢。1998年,黨員田多文擔任村委會主任,他在調整產業(yè)結構的同時,注重了解市場信息。剛上任時,村里種的西紅柿僅有70畝,只在阜康銷售。他去烏魯木齊、吐魯番、庫爾勒等地了解當地農民種植西紅柿的情況后認為,要想有市場,重點在品質上。他從自治區(qū)農科院引進了產量高、體重大、光澤好、不裂口的“美國大粉”“菜都”“金棚強帥”等優(yōu)良品種。

        在種植過程中,頭工中心村各種植戶施肥用農家肥,治蟲用生物殺蟲燈,從而保證了所產西紅柿綠色有機無公害,深得消費者青睞。2011年,“頭工牌”晚熟西紅柿被評為國家綠色食品。因為口感好品質好,被烏魯木齊北園春市場等列為免檢產品,成為城關鎮(zhèn)農民增收的“金蛋蛋”。

        為爭取晚熟西紅柿早日上市,村里大力推廣地膜覆蓋技術,采用穴盤育苗的辦法提前育苗,通過科技栽植連獲豐收。

        2017年,村委會通過阜康市“一事一議”機制爭取資金75萬元,對4500畝耕地滴灌工程實施了全面提升改造。

        今年43歲的董俊華,是土生土長的頭工中心村人,現在作為阜康市衛(wèi)計委駐頭工中心村“訪惠聚”工作隊隊長、*書記又回到家鄉(xiāng)工作。董俊華說以前村里售賣農產品,家家戶戶都是一輛小毛驢車,拉上去烏魯木齊卡子灣等周邊銷售。如今,農民不出門就有來自全疆各地的客商來地里收購,大型物流車一車就可以拉上三四十噸,24小時新鮮的西紅柿就可到達西安等地的大超市。

        2017年,頭工中心村村民人均收入19200元。錢袋鼓了,日子好了,文化活動也不能掉隊。2008年,村上成立了64人的秧歌社火隊,如今發(fā)展到150人,每到農閑時間,村上的文化活動就多起來。

        有了秧歌社火、健身室、閱讀室等,村民日常生活也在發(fā)生著變化。村民們說,新年的秧歌社火是大伙兒的樂呵事,依靠“紅色產業(yè)”腰包鼓了是樂呵事,好日子帶來精神面貌改變更是樂呵事。

        村干部、工作隊聯手拓市場

        村民田強告訴記者:“8月份前,我家的30畝西紅柿還在發(fā)愁賣不出去,怕爛在地里,經村干部和駐村工作隊努力,我的西紅柿現在是供不應求。”

        今年,因為周邊縣市西紅柿種植面積大幅增加,出現供大于求的現狀,收獲時節(jié)西紅柿出現滯銷,價格下跌明顯。田多文和董俊華召集村干部、種植大戶、農民經濟人開會分析市場行情,尋找化解的辦法。大伙兒紛紛通過微信朋友圈、老客商聯系新客戶、在“一畝田”電商平臺發(fā)布農產品銷售信息等多種方式推銷,吸引20多名經銷商前來參加村里的西紅柿銷售懇談會。

        來自上海的生鮮蔬菜經銷商肖志祥說,接到田多文的電話,他就趕來了。自己考察了很多地方的西紅柿,還是覺得頭工中心村的西紅柿口感好、光澤好、多汁,綠色有機是*賣點,很適合上海人的口味,今年他在這里采購2000噸。

        來自山東棗莊的農產品經銷商李志海在“一畝田”APP客戶端上看到信息后,電話聯系駐村工作隊隊員。3天后,李志海和他的銷售團隊來到村里,看到千畝西紅柿大田,他笑著說:“這趟沒白來,這里的西紅柿比我想象的品質還要好,有工作隊牽線搭橋,我將今年1200噸的西紅柿訂單全部留在這里。”

        立秋以來,一輛輛物流貨車開進村里,經銷商來了,但是西紅柿銷售再次遇到瓶頸。頭工中心村雖然有著高品質、足量的西紅柿貨源,但是經銷商在采摘拉運環(huán)節(jié)中缺少分揀場所,往年都在農戶地邊挨家挨戶裝車,受到路面、環(huán)境等因素影響,裝車時間長,損耗大。

        客商的需求重在質量和效率,工作隊和村“兩委”想方設法籌資20萬元,建設2座占地面積3300平方米的西紅柿分揀大棚。每天種植戶送來100多噸西紅柿從這里裝箱銷售,破解了轉運環(huán)節(jié)的問題。

        分揀工棚每天還吸納50名村民在此務工,村民成立裝箱隊,一個箱子裝三層,一層隔紙一層西紅柿,每個西紅柿上面都貼有商標,每裝一箱西紅柿可掙1.5元,每人每天可裝100余箱。

        為提高裝箱效率,每個經銷商帶來5-10名裝卸工人,村“兩委”和工作隊加強后勤保障工作,免費為經銷商提供設施齊全的宿舍,在分揀工棚區(qū)修建休息間,為工人提供免費午餐。

        來自廣州的經銷商李全友豎起大拇指說:“我跑市場十幾年,還是頭工中心村提供的服務*,村干部和工作隊很貼心,明年我還來這里收購。”

        經過一段時間努力,物流車多了,經銷商穩(wěn)住了,西紅柿銷售價格由每公斤0.6元漲到2元。如今,在特色規(guī)模農業(yè)的帶動下,和頭工中心村長期合作的經銷商有二三十人,村里越來越多的農民駛上了增收致富的快車道。

      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

      農業(yè)網編輯:agronetlouchaochang首頁 打印 字體 [ ]

      轉發(fā)到:

      版權與免責聲明
      ①本網注明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的所有文字、數據、圖片和音視頻稿件,版權均屬“ 農業(yè)網”(Agronet.com.cn)所有,任何企業(yè)、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使用。凡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,在使用時必須注明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      ②本網未注明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稿件來源“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稿件來源: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稿件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系。
      ③因互聯網信息的冗雜性及更新的迅猛性,本網無法及時聯系到所轉載稿件的作者,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相關作者見稿后兩周內及時來電或來函與“農業(yè)網”(Agronet.com.cn)聯系。
      本站所用的字體,如果侵犯到您的版權,請告知我們 service@agronet.com.cn,我們將第一時間處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