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來,我國在農業(yè)領域實施“雙減”行動,“雙減”就是減少化學農藥使用,減少化肥使用。如何在“雙減”基礎上實現增產提質增效,大力發(fā)展綠色生態(tài)農業(yè)?廣西農科院專家團隊的粉壟技術研究與應用,給出了明確答案。
近日,廣西壯族自治區(qū)科技廳組織專家組對韋本輝團隊在隆安縣那桐鎮(zhèn)大滕村實施的“水稻粉壟零施肥”項目進行測產驗收。結果顯示:粉壟水稻在不施肥的情況下平均畝產干谷364.5公斤,與不施肥的傳統(tǒng)耕作種植的水稻相比(平均畝產315.7公斤)增產48.8公斤,增產幅度達15.5%。
現場,沒有施肥的粉壟水稻,穗大粒多,飽滿結實,沒有病蟲害,長勢良好。大滕村農民劉有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平常農民種水稻每畝要施用尿素15公斤、鉀肥15公斤、磷肥25公斤,總成本大概160元,他家的粉壟試驗稻田一點化肥都不用(連農家肥都不用)還能增產,增產的收益加上不施肥的成本,每畝增收達300元左右。
當天收割的水稻是粉壟后種植的第三季水稻。此前的2017年早、晚兩季不施肥試驗測產表明,比傳統(tǒng)耕作種植的水稻增產15.8%。水稻不施肥連續(xù)3季都增產增收,表明該技術穩(wěn)定性好。
為什么粉壟稻田不施肥照樣能增產?韋本輝解釋了其中奧秘。粉壟技術做足“深耕”文章,深松深耕泥土達30厘米,活化調動尚未充分利用的深層土壤資源,促進光溫水氣等資源的高效利用。通過粉壟機超深旋耕之后,比拖拉機耕地(深度為15厘米)加深1倍而不亂土層,實現*化利用土壤養(yǎng)分、水分和氧氣。同時,土壤在螺旋形鉆頭刀片快速切割中獲得瞬間高溫處理,激活了土壤的速效養(yǎng)分。經檢測,粉壟土壤速效養(yǎng)分比拖拉機耕作增加10%-30%。由于粉壟技術挖掘了稻田土壤的物理肥力,達到農作物增產和綠色可持續(xù)發(fā)展的效果。
2017年,“粉壟綠色技術”被農業(yè)部列為主推技術。這是農業(yè)綠色增效的一個重要發(fā)展方向。中國科學院農業(yè)資源研究中心的專家團隊,在河北省欒城粉壟定點連續(xù)四茬種植小麥、玉米,不施肥同樣達到增產,增產幅度為17.2-38.2%;甘肅省農科院在甘肅定西市馬鈴薯試驗,平均增產26.55%。粉壟技術10年來已經在全國22個?。ㄊ小⒆灾螀^(qū))33種作物上示范應用,示范面積達150多萬畝,經過了不同生態(tài)區(qū)域、不同土壤類型、不同作物的考驗,增產、提質、增效顯著,且技術簡單易行,顯示了適應性很廣的特點。
農業(yè)網(Agronet.com.cn)微信掃一掃: 盡“掃”天下農商情